输球,尤其是最后时刻被扳平甚至反超,那种感觉确实像心口被狠狠捶了一拳,憋屈、不甘、愤怒,种种情绪瞬间涌上心头。当这种事发生在山东泰山队身上时,外界的声浪往往会格外巨大。但冷静下来想想,这种“黑色X分钟”的剧本,在中超赛场,真的稀奇吗?
我们似乎对泰山队有一种过高的期待,或者说,一种刻板的印象:认为这支以作风硬朗、体能充沛著称的传统豪门,就应该在九十分钟内始终如一地保持高强度,就应该在比赛尾声用钢铁般的意志扼杀对手的任何反扑。一旦他们没能做到,质疑和批评便会排山倒海而来。“领先后不会踢球”、“防守注意力不集中”、“教练临场调整有问题”……这些声音我们耳熟能详。
但让我们把视野放宽。纵观整个中超联赛,比赛最后十分钟,尤其是伤停补时阶段进球,早已不是新闻,甚至成了常态。强弱之间的界限在比赛尾声往往变得模糊,一支全力保级的球队,在主场球迷的山呼海啸中,于最后时刻迸发出惊人能量,扳平甚至逆转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,这样的戏码每个赛季都在反复上演。这不仅仅是技战术的较量,更是意志、运气和比赛特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。
足球比赛的规律就是如此,当一方全力退守,试图保住胜果时,心理压力会陡然增大,阵型的回收会给对手留下更多的进攻空间。而另一方孤注一掷,长传冲吊、高位逼抢,进攻手段变得简单直接但也更具冲击力。在这种高压下,任何一次解围不远、一次防守漏人、一次门将脱手,都可能酿成失球。这不是山东泰山一支球队的问题,这是世界足坛普遍存在的难题,在竞争激烈、各队差距逐渐缩小的中超,这一现象被进一步放大。
因此,当泰山队在最后时刻被绝平,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,这是足球的一部分,是中超竞技生态的一个缩影。当然,这绝非为球队开脱,球队自身必然需要从防守组织、球员专注度、体能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刻总结。但动辄上升到“精神崩塌”或“实力不济”,则未免有失公允。
球迷的爱之深责之切可以理解,但理性的批评远比情绪化的指责更有价值。与其一味地“冤枉”泰山队,不如更平和地看待足球比赛中的这种常态。胜败乃兵家常事,如何在一次次教训中变得更坚韧、更聪明,才是泰山队和球迷们真正需要关注的课题。下一次,当终场哨声响起,无论结果如何,或许我们可以少一些怒火,多一些对比赛本身的分析和对球员拼搏的尊重。